卢仝茶的来历?
一、卢仝茶的来历?
来历是因诗成名的茶仙卢仝
卢仝出生比陆羽晚了四十多年,所以当卢仝出生时,饮茶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标配。卢仝的爷爷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卢照邻投水自尽后,他的后人也没有从天下诸族之首的范阳卢氏中获得照顾,生活的相对落魄。卢仝虽然早有才名,但是并未求取功名,反而隐居在嵩山少室山,这可能和卢照邻的死有一定关联。后来他迁居洛阳后,因才名远扬而被推荐入仕,但他都坚辞不受。
卢仝以诗词闻名于世,作为一个文人他也有饮茶的习惯,而且对于茶道的认识更加深刻,他真正的从饮茶中,体悟到了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他的一生也和陆羽一样,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依然忧心时局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写了很多诗讽刺权贵,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晚年因为无故被牵入“甘露之变”,而被处死。(当时处死了近千人,骆驼不是一个阴谋论者,但仍然认为卢仝之所以受牵连,绝非意外。)
卢仝在茶上的成名,一方面是他的文人精神和茶道相合,另一方面是他那首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关饮茶后七重境界的部分最为精妙,在当时被有心人专门节选出,并命名为“七碗茶诗”,这七重境界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饮茶爱好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卢仝也因此被称为“茶仙”,从而青史留名。
二、卢仝咏茶诗?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三、卢仝和谁称为三茶?
……”——唐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茶”字源于唐代,在这之前只有“荼”字,是陆羽创造了这个字。所以很多人都把茶的起源也归结为唐代,其实在唐代之前,古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不过茶文化的兴盛,确实是从唐代开始。在唐代还有两位名人,因为茶而青史留名,他们就是“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
生活在传说中的茶圣
我们对于陆羽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熟悉的是陆羽的成就。首先是他升级了茶的品味,在他的三卷《茶经》之前,关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种传说,大多认为茶源于祭祀或医疗疾病,后来慢慢变成一种辅食,再后来慢慢演变为重口味的饮料(唐初及之前,很多地方饮茶会放入各种香料及食材,茶叶的味道并没有体现出来),可以概括为饮茶的格调并不是很高。但在陆羽之后,饮茶成为了一种时尚,是文人墨客风雅的表现,甚至成为了一种“道”,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其次是他完善了茶的体系,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游历各处产茶的名山大川,遍访出产优质烹茶水源,写出了三卷《茶经》,这部书是最早,也是最全的“茶”百科全书。全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内容包括茶的起源、历史及各种茶的特点、产地,还有各种茶的处理方式和讲究,最后还附有从采茶到饮茶的完整流程图。《茶经》一经问世,就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一些周边的国家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我们虽然对于陆羽的成就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人生经历却很陌生,他的人生在正史中着墨不多,我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都是从一些传说中得来。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他早年被父母丢弃,被附近寺庙的高僧收留,并根据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他起名陆羽。后来他离开寺庙,曾做一段时间的伶人(他著有笑话集《谑谈》),在生活中他接触到了茶,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在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茶经》资料收集和编写,从而一举成名。
因诗成名的茶仙
卢仝出生比陆羽晚了四十多年,所以当卢仝出生时,饮茶已经成为文人墨客的标配。卢仝的爷爷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卢照邻投水自尽后,他的后人也没有从天下诸族之首的范阳卢氏中获得照顾,生活的相对落魄。卢仝虽然早有才名,但是并未求取功名,反而隐居在嵩山少室山,这可能和卢照邻的死有一定关联。后来他迁居洛阳后,因才名远扬而被推荐入仕,但他都坚辞不受。
卢仝以诗词闻名于世,作为一个文人他也有饮茶的习惯,而且对于茶道的认识更加深刻,他真正的从饮茶中,体悟到了陆羽《茶经》中的“精行俭德”,他的一生也和陆羽一样,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依然忧心时局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写了很多诗讽刺权贵,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他晚年因为无故被牵入“甘露之变”,而被处死。(当时处死了近千人,骆驼不是一个阴谋论者,但仍然认为卢仝之所以受牵连,绝非意外。)
卢仝在茶上的成名,一方面是他的文人精神和茶道相合,另一方面是他那首著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关饮茶后七重境界的部分最为精妙,在当时被有心人专门节选出,并命名为“七碗茶诗”,这七重境界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饮茶爱好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卢仝也因此被称为“茶仙”,从而青史留名。
四、卢仝七碗茶诗?
《七碗茶歌》又称《七碗茶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也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
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
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
五、卢仝七碗茶的意义?
卢仝从“一碗”到“七碗”讲述了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形成品茶的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跃然于眼,而在“七碗”后,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让卢仝终于大声疾呼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心中梦想,这恐怕应该是所有茶人的梦想,是否能实现?悬念就在于此。而恰恰是这一碗到七碗的精彩绝唱,从而把品茶的审美升华到精神领域,由此也确立了《七碗茶》在中国茶诗中的地位。
《七碗茶》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第二部分,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分为三个部分:茶的物质层面、茶的精神层面和茶农的苦难场面,《七碗茶》讲的便是茶的精神层面。
六、卢仝七碗茶诗原文?
《七碗茶诗》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七、卢仝七碗茶诗是什么茶?
绿茶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简称七碗茶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中,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神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八、啜卢仝七碗之茶读音?
chuò lú tóng qī wǎn zhī chá
“啜”的基本含义为饮,吃,如啜茶;引申含义为哭泣时抽噎的样子,如啜泣。
日常使用中,“啜”也常做动词,表示哄骗,如啜持。
“啜”,初见于《说文》时代,口表意,其形像张开的口,表示用口(嘴)饮食;叕(zhuó)表声,叕有连缀义,表示饮食时口与食物相接,以及一口一口地接连饮食。“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
九、制卢仝茶的工艺流程?
茶树生长过程中,灌溉用山泉,施肥用有机肥,甚至连预防虫害都是有机手段——黄板治虫技术,加上人工采摘、人工炒制,卢仝茶至始至终都是纯天然。
十、茶仙卢仝七碗茶歌赏析?
这首诗由三部分构成。开头写孟谏议派人送来至精至好的新茶,本该是天子、王公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叙述诗人反关柴门、自煎自饮的情景和饮茶的感受。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欲仙。最后,忽然笔锋一转,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时,要知道它是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山崖峭壁采摘而来。可知卢仝写这首诗的本意,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效,其背后蕴含了诗人对茶农们的深刻同情。
卢仝的此诗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提高了饮茶和精神境界。所以此诗对饮茶风气的普及,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