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服饰颜色?
一、明朝官员服饰颜色?
五至七品穿青色;
八九品穿绿色;
四、五品的官员可以穿红色;
三品以上穿紫色。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服饰在主要以白衣为主,因为白衣造价很便宜,又不需要染色、最适合没有钱的老百姓。
二、明朝重要官员职位等级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为了管理国家事务,明朝设立了各种官员职位等级。
1. 皇帝
明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他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掌握着极大的权力。皇帝有很多职位头衔,如太上皇、皇太子、皇帝的儿子等。
2. 内阁
内阁是皇帝的重要决策机构,由内阁大学士领导,内阁大学士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顾问之一。内阁下设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礼部。
3. 中书省
中书省是明朝管理文书事务的机构,也是皇帝的重要助手。中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和户部的三个侍郎,他们负责管理和审核文书及公文。
4. 都察院
都察院是明朝监察、审判和监督官员的机构。都察院下设御史台,御史台的御史是都察院最高长官。御史负责监察官员的政绩和廉政情况。
5. 巡抚
巡抚是明朝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职位,负责管理和统治各地。巡抚辖区内的各级官员都需要向巡抚汇报工作,巡抚则向中央政府汇报地方情况。
6. 道、府、州、县
明朝将国土分为道、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这些行政区划中的官员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是最高级别,下设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官员分别是:道员、府丞、知州和知县。
7. 部属官员
除了以上重要的官员职位等级,明朝还有很多其他官员负责各种具体事务。这些官员包括:都事、方式夏、推官、知县、通判等等,他们在各个地方管理和执行具体的政务。
明朝的官员职位等级体系庞大而严密,每个官员职位都有其特定的权力和责任。他们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明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明朝少数民族官员?
郑和,回族。满桂,蒙古族(也有说是汉族)
四、明朝官员住宅阶梯数?
官员的级别不同,住房的等级也有差异。明朝对建筑规定森严,据《明史·舆服志》记载:藩王称府,官员称宅,庶人称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亲王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后一部分有三重宫室,两侧还有跨院,布局像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五、明朝官员俸禄多少银子?
品级 月俸(米) 月收入(元) 具体官员
正一品 87石 11087 太师太傅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 72石 9175 少师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 61石 7773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正留守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 48石 6117 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 35石 4460 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詹事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指挥事
从三品 26石 3313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四品 24石 3058 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 20石 2548 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 16石 2039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
佥事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 14石 1784 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 10石 1274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 8石 1019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 7.5石 955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 7石 892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卫经历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 6.5石 828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 6石 764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王府良医副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 5.5石 700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 5石 637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司晨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府仓大使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京府库大使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
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未入流 3石 383
六、明朝官员俸禄有多少?
明朝官员都有火耗,斜粮等外来不法收入,因为明朝官员的工资实在太少了,单靠工资恐怕要饿死(摘自明实录(通俗版))列举如下:
正九品79石 ,正八品121石 , 正七品154石 , 正六品178石 , 正五品199石 ,正四品到正一品都有额外奖励,固定工资都在都在300石到几千石之内,因为明朝整整200多年都按照朱元璋所规定,所以真正多少无从考证,大约这点左右,像明朝的张居正,徐阶,杨廷和夏言等大腕都富贵荣华,一看就知道有外来收入,一点也没外来收入的可参考海润,于谦等一盆如洗的清官
七、明朝官员戴哪些帽子?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乌纱帽(black gauze cap,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八、明朝开国官员各级名称?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官职均为加官,没有实际管辖范围,只是用来表明其的功绩与身份。
2、五军都督府
分为前、后、左、右、中5个都督府,各领几省都司。各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3、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正二品)1人;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4、督察院
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5、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
6、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正职从三品,副职少卿正四品。
7、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1人,正四品少詹士1人,正六品府丞1人。
8、通政司
主官通政使1人(正三品);左右通政(正四品)。
9、太医院
设正五品院使1人,正六品院判2人,正八品御医4人。
10、翰林院
主官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2人,侍讲学士2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2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考中后榜眼、探花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11、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
12、国子监
主官是国子监祭酒1人,品阶为从四品;司业1人,正六品;监丞1人,正八品;博士5人,从八品。
九、明朝上朝殿内多少官员?
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明朝朱元璋曾破除高官上朝的规定,凡京城在职官员都可上朝禀事.比如明朝的御史,给事中等都是6品以下官员,但都能上朝,每天早朝的官员大约也就是三四十人而已~清朝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都必须上早朝,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
十、明朝内廷官员品级列表?
十二监、四司、八局,在明代统称为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侍奉皇族成员所设立的机构。
十二监
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司礼监
司礼监设有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此外还有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等。提督太监掌管皇城内的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掌印太监负责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在明朝初期司礼监的权力并不大,随着明朝一些皇帝荒废朝政并重用宦官,司礼监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司礼监掌印太监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司礼监秉笔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除了握有批红的权力外,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一般还兼任提督东厂。明朝权倾一时的大太监都出自于司礼监,如王振、刘瑾、冯保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曾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内官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御用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及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都由其负责。
司设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还有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管卤簿、仪仗、帷幕等。
御马监
设有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
初始的御马监仅是掌管御马,后来逐渐衍生为“掌御马及诸进贡并典牧所关收马骡之事”,并具有了军事和财政两大职权。其具体职能:扈从出征并掌兵符火牌;提督京营及坐营、监枪;出镇诸边及各省;提督西厂。此外,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
神宫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无定数,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
尚宝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宝,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
印绶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直殿监
设有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
尚衣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都知监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旧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后惟随驾前导警跸。
四司
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
惜薪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掌所用薪炭之事。
钟鼓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宝钞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掌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
八局
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
兵仗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制造军器。
银作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专为宫内皇亲国戚提供洗衣服务。惟此局不在皇城内。
巾帽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针工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造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酒醋面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司苑局
设有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