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叛乱史?
一、清朝叛乱史?
1.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2.新疆大小和卓叛乱:清乾隆二十二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领霍集占兄弟发动的叛乱,大、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 ,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
3.三征噶尔丹:指中国清朝康熙年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4.台湾郑氏叛乱:康熙帝用武力消灭台湾郑氏政权,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5.白莲教:中国清朝嘉庆年间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镇压叛乱。
二、清朝火药发展史?
众所周知,中国人在唐朝已经发明了火药,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的火药武器都在不断发展,入近代之后,西方“船坚炮利”的列强来到中国时,清代中国竟然几乎抵抗的能力。鲁迅就曾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事实真是如此吗?实则不然,中国在明代火药武器技术并不落后,入清代之后才开始真正的落后。现在人分析中国近代武器落后的原因,很多时候就简单说:清朝政府不重视。造成中国近代火药武器落后的原因也确实诚如此说,但关于清廷不重视的原因却语焉不详,笔者拟对此加以详细的分析。
一、明清鼎革时代双方对于火药武器的引进与使用
1522年,葡萄牙船队闯入广东新会,试图在华武力占据据点,但不久即被明军所击败,
并缴获两艘战舰和20 门舰炮,这种炮被明军称之为佛朗机。鉴于佛朗机较之中国传统的火器已经略有优势,明廷于是下令仿制,并于隔年后仿制成功,随即便装备北方各边关要隘部队。当时明朝军队除使用仿自欧洲火绳枪的鸟铳以外,还创制了手铳、快枪、连子铳等枪械。
1620年代,明廷又从徐光启、李之藻之请从澳门购买了近30门西洋大炮 ( 英国早期加农炮) ,并聘请23名葡萄牙籍炮师来京传授制炮、用炮技艺,并帮助造炮练兵。明廷甚至还聘请汤若望以西法督造战炮。明廷除引进西方先进火器、工艺和军官外,还积极吸收、创新,到明朝后期,中国已能制造虎蹲炮、旋风炮、发射爆炸弹的系列火炮等轻型火炮,以及大将军炮、威远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灭虏炮等大型火炮。
可见明廷是极力引进的火药武器的,中国的火器制作和使用是接近西方的先进技术的,明军当时也把火药武器视为对付清兵的利器。为了对付明军,满清的皇帝起初也极重视火器的制造。1631年,明军负责火器制造的孔有德、耿仲明率部叛逃后金后,带去了大量的炮手、工匠,明军此后逐渐丧失了火器优势,而后金以此为基础,于同年铸成红衣大炮,即红夷炮。此后。清军在火器上已经不落后于明军,而在骑兵和重步兵上又远胜于明军,所以明朝军事上的失败,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必然。入关之后,随着国内战争的进行,清廷也一度在利用、改进火器。
二、清代火药武器的落后的直接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派出的都是现代化的战舰和火炮,而满洲八旗仍以 “弓马”为根本,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仍是主要兵器,而绿营军的火器更是粗劣不堪,一些满族将领更视洋枪大炮为妖术、视军舰为怪物,乃至使用 “驱邪”的马桶和秽物对付英军。由是清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这与康熙中叶清代火器发展停滞和乾隆之时火器水平的下滑有直接关联。究其原因,略有以下五点:
(一)承平日久,军事需求不足
清初“以弧矢定天下,而威远攻坚,亦资火器”,一度十分重视西方火器技术,但在平定三藩之乱、台湾归顺之后,清政权已经巩固,社会比较稳定,即使有小规模的起义和叛乱,也无法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朝廷军队构成严重威胁。长期的和平环境导致军事体制日渐僵化、军纪军备废弛,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传承、创新、引进和应用,以致诸如红衣大炮等先进火器技术日渐失传。
(二)、坐井观天,过于强调骑射传统
努尔哈赤所创建的八旗军在凭借熟练的骑射在对明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军士除作战外,便不再承担赋税、服劳役,即所谓“兵丁等平时职业,惟在骑射当差。耕种之事,非其所素习”。清中叶之后,特别是乾隆年间,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乾隆皇帝眼见如此,十分着急,他给出的解决之道却是令军队加强骑射,他强调“马步骑射。系我满洲旧业。王公等宜各令其属上紧学习”,甚至连军事官员的选拔也是以骑射技能作为主要的参考。当时,西方国家实际上早已完成了热兵器的普及,冷兵器几乎已经被淘汰殆尽,但乾隆皇帝对于此却不甚注意。
当时清军包括八旗部队和绿营兵两种,八旗已全然腐朽,已无实际作战能力,乾隆皇帝固然重视骑射,但也是烂泥扶不上墙。绿营成为清廷作战的实际力量,但由于绿营兵多为募得,亦年久腐朽,士兵们训练不济,常拉不开弓,清廷不得已使之改配火枪,至清中叶绿营中持火药武器者已经常常达到50%以上。按理说这个比例也不低了,但为何打不过西方列强呢,原因也出在武器制造上。
(三)腐败落后,军械生产的不济
至康熙中叶,清王朝朝开始奉行保守火器机密政策,确立了朝廷对兵器研制进行严格的保密管理制度,严格禁止和严厉查处私人研制火药枪炮。当时,清廷规定宫内造办处、景山和铁匠营等炮厂所制枪炮专供皇室和八旗兵使用,拥有先进火器的鸟枪营、火炮营归八旗部队所有,由汉人将士组成的绿营军则配备相对落后的武器装备。朝廷一方面在重要省份发展火枪,另一方面又“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通过上述政策的实施,满族人得以垄断了先进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但却常常弃之不用,此举既限制了先进武器推广使用,也压制了军事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研制。因此,到了清朝中期,很多火器技术及制造工艺已开始倒退甚至失传。如中国明末就曾引进的“开花炮弹”,清初也曾在军中大量使用,但由于长期封锁与闲置,但一百多年后,技术甚至退化到林则徐和造炮专家黄冕都不知其为何物的地步!
乾隆十三年铸铁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各生产枪炮的兵工厂由于是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模式,在清代吏治昏暗的背景下,更是成为尤为污浊之处,其所生产的枪炮很多都不合格。以火炮为例,当时由于铸炮技术滑坡,铸炮材料不达标,铸炮过程偷工减料,导致配发清军的火炮不仅极为落后,更是非常容易炸膛。一旦炸膛,就会酿成数名士兵伤亡的惨剧。当时的士兵普遍视点炮为畏途,便纷纷偷偷地减少了火药的填充量,以牺牲射程和威力的代价,换得自身的安全,而将领们为保全下属的性命,对此也多是默许。至鸦片战争(1840)年前后,英军火炮的射程已增至2000~3000米,已是清军火炮理论射程远一倍以上,实际上作战中由于前述原因的存在其威力和射程相差只会更大,因此清军只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四)重道轻器,视科技为淫巧
与西方人极为重视战争与科技不同,清代中国由于文化高压和闭关锁国,中国的普通士人夜郎自大,甚至终演变为 “重道轻器”的荒谬思潮,他们视西方先进科技为淫巧,极力排斥。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时,仍有刘锡鸿等还在认为:“抵御英夷不恃乎船械,摧劲敌不系乎战具……仁义忠信可遍令人习之,机巧军械万不可多令人习之!”荒谬至此,科技焉能长足进步。
戎装的乾隆皇帝(1711-1799)和华盛顿(1732-1799)
二人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乾隆皇帝披甲持弓,仍然是古代骑士的打扮,
而华盛顿军装倚炮已经是现代将军的装束了。
(五)满汉畛域,防民甚于御敌
清代之所以强调骑射,而不主动发展火器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极强的关系。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在人口上不占优势。骑射既是古代战争中一重要的攻击手段,更是一种专精的技能,较好地骑射能力是尤赖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一般缺乏锻炼的汉人百姓,上了战场之后,很难拉开需要上石的力气的重弓,更遑论骑射了。满人不事劳作,又自小便专事训练,自然可以熟练地掌握骑射技能,汉人中能有此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故而满人能够在掌握骑射人数上占据优势,在对汉人的战斗中取得主动,继而达到更容易地、更长久地统治中国的目的。
与骑射需要长期锻炼力气、训练骑马、射箭等技能不同的是,火药武器的发射不需要什么力气,任何一个身体无障碍的人,在进行简单地列阵、射击、行军训练之后,数日之后便能够上战场自主地点燃导火线,发射丹丸,击毙前敌。如果放任火器发展的话,满人的骑射便在汉人的枪炮列阵面前将不堪一击。满洲贵族便出于狭隘的私心,遏制了火枪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火药武器由于积极引进西方技术,在明代并不落后于西方。清初在与明朝对抗的过程中,清廷也一度非常重视火药武器的使用,然而天下抵定之后,清廷便不再重视火药武器,转而开始极力重视本已经完全落时的骑射,加之军械生产单位腐败不堪,清军的火器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甚至有不少滑坡。造成清廷火器落后的根本原因,既是承平日久后的文恬武嬉,又是文化保守造成的夜郎自大,更是处于满清贵族的私心自用。关于最后一点,史学家钱穆所也有如是称呼:“狭义的部族政权”。直到太平天国事发,汉人督抚的崛起,清廷被迫让权予地方,曾、左、李、张中兴四大臣极力推动洋物,方才创建了中国工业的基础,由是才得以缩小与西方技术的差距。
三、清朝河南发展史?
清朝时期,河南行政区划沿用明制,除裁撒卫所,其余不变。许多政策与明朝相似,其发展状况如下:
清朝初年,面对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残破的严峻现实,清政府在河南大力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成效显著。明代引入河南的新的农作物如番薯、玉米、棉花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河南成了全国著名的棉花产地。
工商业也日趋繁荣,与明代相比,很多行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河南工商业的繁荣尤其以朱仙镇,赊店镇和相国寺庙会为典型。朱仙镇由于其是贾鲁河上游重要的航运码头而获得发展机遇,在康熙年间发展到鼎盛,成为和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广州佛山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赊店镇由于商业繁荣,赢得了“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而开封相国寺在北宋已经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到了明清,更进一步形成庙会制度。
清代乾隆年间的学者钱泳在《履园从话》中说:相国寺百物充盈、游人毕集,为汴梁城胜地:由寺里出资,在东西走廊一带,建了一些商铺,租与商贩经营。
按日或按月收取租金:商铺出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书籍、纸张、字画、古董等文化用品,布料、药品、玩具、首饰、针线、各类杂货等日用品,应有尽有;寺前夜市繁荣。
汇聚了各种风味小吃。同时,相国寺前也是重要的娱乐场所,说书相声、双簧、坠子、摔跤、武术、算卦、测字相面、杂耍等无所不有。繁荣的相国寺庙会构成开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清代还是我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尤其是康、雍、乾三朝。一再大兴文字狱,它在河南的表现就是“彭家屏文字狱”的出现。震动了河南全省,对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还大力扶植宗教,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游览登封少林寺,“少林寺”匾额即为康熙帝手书,上面盖有“康熙御笔之宝”的方印。
从顺治到光绪年间,清政府又曾九次修建开封相国寺。清政府对道教也采取扶植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拨银280多万两,在焦作仿宫殿建筑建成嘉应观,全观占地140亩,合宫、庙、衙署为一体。
观内置一铁胎铜面御碑,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有24条龙缠绕御碑,既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又代表清朝版图的24个省,碑项则为三龙盘绕。碑后为严殿,两侧为龙王殿,供10位河神,实为历代功臣,如大禹、贾鲁。潘季驯等。
清朝也是黄河河患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清朝历代帝王还都比较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尤其康、雍、乾三朝都曾大力治理黄河河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豫东人民的水患之苦,促进了河南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清朝中后期,统治趋于腐败,终于在嘉庆帝时激起了波及川、楚、豫、陕、甘五省,历时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随后又爆发了李文成林青领导的天理教起义。起义军曾攻占河南滑县城,有力打击了清王朝在河南的统治。
需要指出元明清时期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与北宋以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在科技文化方面仍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时期河南涌现出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唐甄魏源等在全国深有影响的教育家、哲学家;洪升、孔尚任等杂剧家;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等杰出的小说家;袁枚、等散文家等。
其中洪升的《长生殿》曹雪芹的《红楼梦》全国闻名。科技方面,清代开封相国寺铸的大铜钟和河南潢川县铸的铁旗杆为代表,反映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治铸水平。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很大发展,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少林武术繁荣发展和陈氏太极拳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于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河南在清朝时期的发展情况大致就是这样,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地位方面虽有所下降,但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也奠定了河南成为农业大省基础。
四、茶叶的发源史?
起源:
早在中国西周时期,茶叶就被作为祭品使用了。
到了春秋时期,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五、茶叶发展史?
中国茶叶发展简史
1、神农时代
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
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
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开始商业化。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
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
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
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
8、明代
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
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
1846-1886年: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叶文化的发展,几乎占据着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上下千年,茶文化不断渗透进每个中国人骨血,世代相传。
六、美洲茶叶种植史?
1773年英国政府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的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这条例给予了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给轻微的茶税。条例中明确禁止殖民地私自卖茶,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50%,这个条例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极大不满。
1773年12月16日,东印度公司载满了茶叶的三艘货船停在波士顿码头,愤怒的反英群众将东印度公司的342箱茶叶全部投入到海中,这个历史称为波士顿倾茶事件,这称为了美国第一次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美国独立后,茶叶成为美洲的高级饮料,之后美国从广州运送茶叶到美国消费。
南美洲到了20世纪初才有茶叶栽培。1920年日本侨民开始在巴西种茶。1924年阿根廷由中国引种过去种茶,之后相继扩长到其他地方。
七、清朝巡检史是几品?
清朝巡检史是正九品。
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五代后唐庄宗 。 宋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 明清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为主官正九品,归县令管辖。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八、清朝茶叶买到哪些国家
清朝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名优茶之一,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清朝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流行,也远销海外,被称为中国茶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那么清朝茶叶主要买到哪些国家呢?
1. 日本
清朝茶叶在日本是备受推崇的茶叶之一。日本作为一个重视茶道文化的国家,对于茶叶的品质要求极高,清朝茶叶的独特口感和香气在日本市场上备受青睐。许多日本茶叶爱好者喜欢品尝清朝茶叶,体验其中的独特韵味。
2. 韩国
韩国也是一个喝茶文化浓厚的国家,清朝茶叶在韩国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售量。韩国消费者对于清朝茶叶的口感和品质非常欣赏,许多茶叶店和茶艺馆都会供应清朝茶叶,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3. 美国
在美国,清朝茶叶也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清朝茶叶在美国市场上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许多茶叶商店和网店都提供清朝茶叶的销售服务,为喜爱中国茶文化的美国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4. 英国
作为一个喝茶习俗源远流长的国家,英国人对于茶文化有着独特的情结。清朝茶叶作为中国传统名优茶之一,也受到了英国消费者的欢迎。英国茶商会定期引进清朝茶叶,供应给喜爱中国茶的英国消费者,丰富了英国市场的茶叶选择。
5.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清朝茶叶也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澳大利亚消费者对于品质优良的茶叶有着较高的需求,清朝茶叶的独特香气和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许多澳大利亚茶叶爱好者选择清朝茶叶作为日常饮品,享受其中的茶香。
总结
清朝茶叶作为中国茶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也有着良好的销售表现,受到了许多国家消费者的喜爱。清朝茶叶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赢得了广泛好评。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和推广,相信清朝茶叶将继续在国际市场上闪耀光芒,为更多茶叶爱好者带来优质的茶叶体验。
九、清朝用着存储茶叶的东西
清朝用着存储茶叶的东西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悠久而繁荣的朝代,其盛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茶叶被广泛种植、饮用和贸易,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妥善保存茶叶,清朝使用了各种存储器具,这些东西不仅保护茶叶的品质,还展示了当时的工艺和审美。
茶叶的重要性
在清朝时期,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和文化象征,被广泛种植和饮用。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被视为礼仪和社交的一部分。清朝皇宫中的茶叶制度非常严格,而一些重要的茶叶贸易城市如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茶叶的保存方式
在清朝,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方法来保存茶叶,以确保其新鲜度和香气。其中,存储器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茶叶罐是保存茶叶最常见的一种器具。这些罐子通常是由陶瓷或瓷器制成,可以密封茶叶,避免受潮和氧化。清代罐子的设计非常精美,采用了各种绘画和雕刻技术,常常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不同方面。
茶叶篮也是一种常见的存储器具。这些篮子通常是由竹子编织而成,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和透气性,可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干燥。茶叶篮还可以方便携带和贸易,因此在清朝的茶叶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茶叶袋是一种容易使用和携带的茶叶存储器具。这些袋子通常由布料制成,可以重复使用。清朝时期,人们常常用漂亮的绣花袋子来保存茶叶,以增加茶叶的观赏价值。
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清朝茶叶存储器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陶瓷茶叶罐以其精美的绘画和雕刻而闻名。这些罐子常常装饰有传统的花卉、人物和山水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同时,茶叶罐的形状也多种多样,包括圆形、方形和立体形状,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他们创造力的平台。
茶叶篮虽然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竹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不仅具有环保特性,还具有自然的美感。篮子编织的细腻度和坚固性,展示了当时工匠的技艺和智慧。此外,茶叶篮经常被用作送礼的一种方式,因为它既实用又具有观赏价值。
茶叶袋的制作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清朝人们喜欢使用不同的绣花技巧和图案来装饰茶叶袋。这些绣花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民俗和神话故事的喜爱,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论
清朝使用的茶叶存储器具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茶叶重要性的认知。这些存储器具不仅提供了茶叶保存的功能,还展示了独特的审美观和工艺水平。如今,这些茶叶存储器具成为了人们研究清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收藏家们追逐的宝贝。
十、中国从清朝以来的发展史?
清朝灭亡后是中华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