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心古时称谓?
一、背心古时称谓?
赭衣——古代犯人所服之衣。均为赤褐之色,近似赭石,故名。
裎衣——古代一种对襟衣。单衣“无褒者,谓之裎衣”。
背褡——短衣无袖,仅蔽胸背,亦称背心。
袙(pa)腹亦称“帕複”。今谓“坎肩六俗称“背心”。《乐府诗集.行路难》:“裆双心共一袜,帕腹两边作八撮。”
背胸亦称“胸背”、“补子"、“绣补”。古代官吏章服区分品级之一种徽饰。用金银彩丝织或绣于意服前胸后背,故名。其制始于明代。清称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环同品级所绣各异
明、清时凡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补服,也称“补褂”。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种·穿用场所和时间也多。能表示官职差别的补子,即是两块绣有文禽和猛兽的纹饰
二、火箭古时称谓?
“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公元10世纪后期),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及火箭制造方法。那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火药,但仍由弓弩射出。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它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后来在原始火箭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火箭直接装入杆中间,爆时声响很大,借以恐吓敌人。
三、木门古时称谓?
古代木门多称作:“柴扉”,也叫“柴门”。
柴扉:
指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1、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2、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3、元 宋旡 《老牛》诗:“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
4、《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欣然促马,至庄门外下马,只见那柴扉紧闭。”
5、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乱后归来桑柘稀,牵船补屋就柴扉。”
6、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叫门,柴扉半启,走出一个庄客。”
四、古时行政称谓?
古代地名中的州丶府丶郡丶邑丶县丶路是古代地域划分或行政区划的各种称谓。
州,源于远古时的地域划分,黄帝划九州,即:冀州丶兖州丶青州丶徐州丶扬州丶荊州丶豫州丶梁州`雍州。
府,始于宋朝,是介于县和省之间的行政区划。
郡,秦统一后实行的行政区划,全国分36郡,郡下是县。
邑,上古时的国都称邑。后在行政区划称谓中为县的别称。
县,战国时秦统一后,行政区划建县制。
路,始于宋朝,路作为行政区划称谓只在宋丶元两个朝代使用过,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五、古时对太阳的称谓?
古人对太阳的别称
日 乌 阳 炎 羲
一轮 九阳 三足 大明 飞鸟 飞金 飞辔 天阳
天晷 日车 日母 日头
日驭 日色 日阳 日轮 丹灵 乌阳 乌轮 乌焰
六龙 火伞 火轮 火精
火镜 东君 白日 白景 玄晖 老火 老阳 朱明
朱炎 朱羲 阳日 阳乌
阳婆 阳精 红轮 赤日 赤乌 赤龙 赤羽 赤轮
赤帜 赤鸦 赤萍 赤盖
旸乌 利眼 灵乌 规毁 金乌 金轮 金鸦 金钲
炎精 织乌 赵盾 赵衰
素日 热头 圆轮 翔阳 毁炎 赫熹 赫曦 踆乌
赪轮 羲驭 羲阳 羲轮
羲和 羲御 羲曜 曜灵 曦车 耀灵
三足乌 太阳爷 太阳星 日头公 日头爷 日爷儿
丹砂毂 老爷儿 赵盾儿
圆光蔚 赪玉盘 濯耀罗
三足老鸦 日头旸儿 紫金毕逋
白驹 金虎 赤乌 阳乌 金乌 金轮 火轮
赤轮 晷景 奔晷 朱曦 曦和 阳景 大明
明光 光朱 曙雀 红日
六、中古时期的称谓?
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专指世界范围内 5 至 15 世纪末的历史,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七、古时扬州的称谓有哪些?
扬州曾有多个古代称谓,包括:
1 扬州古称扬州,为中国古代七大都市之一。
2 扬州又称“广陵”,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都城。
3 扬州还有“金城”、“豆蔻城”的称呼,分别是因为城墙黄色如金、城内有香闺如豆蔻。
4 唐代时,扬州被称为“江都”。
5 元代时,扬州成为“三元府”。
6 清代时,扬州被称为“江南通衢、锡桥北门、省城”,并曾是江苏省的省会。
八、临潼古时候称谓什么?
临潼,最早为古骊戎国所在地。秦时称骊邑。汉称新丰县。宋时,以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不而得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正式易名临潼县。今改为西安市临潼区。
临潼是陕西省西安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一个区,现在称为临潼区,临潼区位于西安市的东部,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博。
九、古时对牛有哪些称谓?
八百里——见辛弃疾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八百里分麾下炙”。原意指牛。出自《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称牛。
丑牛——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丑,牛也。”在十二地支中,丑属牛专。故牛又称丑属牛。
土畜——《魏书·礼志一》:“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
乌犍——特指水牛。唐代唐彦谦《越城待旦》诗:“青溪白石村村有,五尺乌犍托此生。”因多生吴地(江淮一带),故又称“吴牛”。水牛能沉在水中,故又称:“沈牛”。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兽则 旄獏犛,沈年麈麋”,李善注引张揖曰:“沈牛,水牛也能沈没水中。”
十、古时对人寿命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