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来历或故事?
一、算盘的来历或故事?
算盘作为数学运算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曾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靠刻木记事,结绳记数当商品交换出现后,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古人布算为筹”,发明了“算筹”(即小竹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觉得将“算筹”摆来摆去计算过于麻烦,遂又改用“珠盘”进行运算。把珠子放入盘中表示加数,取出之后表示减数。由于珠子容易滚动,影响计数效果,于是就将珠子串好并列起来,从而创制了算盘。
算盘的发明至少可追溯至汉代。汉朝学者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就曾清楚地描述过算盘,并最早提出“珠算”这一名称。但当时算盘的使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才开始在商业活动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只算盘。
最初的算盘中间没有横梁,仅用一根细绳从中隔开上下珠。上方仅有一珠,表示五,下方共有四珠,各表示一。
算盘产生之后,随即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珠算读物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介绍珠算的书,是明代徐心鲁在1573年编写的《盘珠算法》这部书中,首次绘有珠算盘图,并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算盘的各种用法。1593年,明人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珠算教科书。
由于珠算具有口诀简明、易于记忆、运算简捷便于掌握等特点,因而它不仅在我国被普遍应用,而且陆续传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美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即使在电子计算机业已普及的今天,算盘仍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继续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宁都肉丸的来历或故事?
宁都肉丸是江西省宁都县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传说当时有一位叫肉丸子的贩子,在宁都县城的街头巷尾叫卖肉丸子,因其肉丸子味道鲜美、细嫩软糯,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据当地老居民回忆,早期的宁都肉丸是以猪肉、鱼肉、虾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少许淀粉和调味料制成,形状小巧玲珑,吃起来鲜香可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宁都肉丸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原料中逐渐增加了牛肉、羊肉、鸡肉等,口感也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宁都肉丸已经成为了江西省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不仅在当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还远销全国各地,并且有着不错的口碑。
三、萝卜糕的来历或故事?
萝卜糕,起源於广东潮汕地区,潮州人称它为「菜头粿」,菜头系萝卜俗名,过年时做菜头粿,喻意为「好彩头」。
四、烧烤的来历或相关故事?
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
中国烧烤文化起源
伏羲是中国文明代表人物"三皇之首",《三字经》中有“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据上世”。创造精神是伏羲文化精神。在远古时代,河里、湖泊里、海里有许多鱼,天空有许多鸟,地上有许多兽类,人们不会捕捉。人们手提一根树干在水边等着,看着鱼游过来就打一棒子,靠这种方法偶尔才能捕到几条鱼。伏羲将野麻,晒成干搓成绳,然后用细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鱼;用粗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鸟捕兽。这比只吃树上野果要好多了,但是生鱼生鸟吃起来味道并不好,严重的是有的弄不好,吃了还要闹肚子生病。当伏羲取来天火后,便教人们用火把鸟儿、鱼儿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就更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庖牺”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现代人如果身处自然界中,没有其他炊具而只有火和生食物的时候,怎么解决吃的问题呢?大概不得不采取较为原始的办法了。这不是回忆和再现,而是实实在在的努力。在野炊中获得食物的乐趣,同时可以让人们思考祖先在饮食文化史上的艰辛探索,从而对祖先的聪明才智发出由衷的赞叹。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在今天,也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更能对童年及包含童年情结的成人发生引诱。事实上烧烤在过去的时间里对人类一直都是一种形式与味觉的诱惑。 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多元价值的烧烤时代,在黄河流经的土地上,烧烤从现实主义出发,以进取的姿态拓展它的文化与经济疆域。烧烤的经营方式,也在向着三个向度分野,其一是仍保持街头巷尾的烧烤,其二是饭店式集约化烧烤,其三就是驴友们最喜爱的户外烧烤了。“在野精神”始终蕴涵渔猎时代的狂放与浪漫,在不断的伸延,篝火烤炙而食的场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和欢乐的气氛是人们无法抗拒的。
五、ink sans的来历或背景故事是什么?
这是lofter上的大大们翻译来的ink!sans的设定集。
专栏文章b站上有介绍ink来历的短片:AV76679387,可以去康康。
ink来自于一份未完成的__tale(作者没有说明是哪一个au)的手稿,后来手稿的作者实在是厌弃了画画,就放弃了这份手稿。随着时间的推移,ink实在是难以忍受这种被人遗忘的痛苦,他撕碎了自己的灵魂(因此他没有在未完成世界的记忆),从而脱离了那个未完成的世界,到了后来他待的涂鸦球域。他在这个地方接触到了颜料(作者也没有指出上色的人是谁),发现颜料能让他拥有感情,从而拥有改变周围事物的能力。他决定用这份能力来找到一个属于他的“工作”(这样他就不会被抛弃了)。
ink的背景大概就是这样(´∇`)
六、萝卜糕的来历或相关故事?
萝卜糕 菜头糕是萝卜糕的俗名,取其好彩头之意,是以黏米粉、萝卜丝为主料的蒸糕。将黏米浸洗磨浆压平,萝卜刨丝煮熟,再把以上两种原料混成糊状,加入佐料等拌匀蒸熟。家庭多在春节制作,茶楼则长年供应。萝卜糕一般在平锅里用油煎几分钟,则香甜好食;而碗仔萝卜糕可热食,无须煎制。再加了一小小点的澄粉,吃起来香香的。以前, 萝卜糕也是广东人家过年的小食, 现在萝卜糕是常见的大众早点之一. 萝卜糕的做法,是用脸盆大小的糕盆, 蒸熟, 成一大块, 凉后切成厚片, 放进油锅, 煎得两面焦黄, 可以蘸了酱油或辣椒等各种调味料一起吃。 萝卜糕据说是当地人有一年萝卜大丰收,但是又卖不出去,所以有人制成糕点,不仅味道好,还有营养,受到大家的欢迎,于是就被推广开来。
七、紫金山的来历或故事?
紫金山古称金陵山,战国时楚国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汉代称钟山。拔地而起,形似盘曲的巨龙,称为“中阜龙盘”。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后来孙权因此将此山命名为蒋山。
三国时,诸葛亮来到江东准备与东吴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80万大军。路经林陵(即今南京)时,不胜感叹而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土之宅也。”并力劝孙权在此建都。赤壁大战以后,孙权就迁都南京,改林陵为建业。
东晋初,元帝渡江之时,发现钟山顶峰常萦绕紫金色的云彩,故称之为“紫金山”,简称“金山”。这种自然现象当时已被人们神话,也许与东晋初建,需要稳定人心有关。
南朝时,因钟山在建康都城之东北,故又称为“北山”。明代嘉靖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葬于钟山南麓,钟山因此改名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从此以后,南京相继为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的都城,“六朝古都”的说法由此而来。
八、贵州凉粉的来历或相关故事?
贵州凉粉的来历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驾北征至恒山脚下,饥渴难耐,乏困至极,随从薛仁贵速命火头军将薛家府秘制的凉粉奉上。
唐王李世民御享后,饥渴顿消,精神焕发,龙颜大悦,特赐封为浑源凉粉。
九、安吉白茶的来历?
唐朝初年唐高宗御赐卯山仙茶为贡茶。且在全国各推广种植,但因气候、温度、湿度等原因,均不行产,仅处州卯山周边和杭州金光寺庙得能种植成功。
唐开元八年,也即公元720年,叶法善105岁凡尘之命圆满而化去。
唐玄宗得知叶法善仙逝,下诏褒悼,赐谥号为越州都督,还亲自为叶法善撰写了《步虚词》: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洞门深锁碧寒窗,滴露研朱点周易。
唐开元二十七年腊月,唐玄宗为叶法善御制《叶道元尊师碑记》。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庚子六月二十五日,宋徽宗封叶法善为“致虚见素真人”,易宣阳观为冲真观。
宋代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酷爱饮茶,精于茶道,善于点茶。在北宋大观年间,著有一部《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里面的白茶指的就是卯山仙茶。
安吉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为当地金光寺庙产( 《县志》),后不知所终。
也就是说安吉白茶其它是唐朝贡茶卯山仙茶的后裔。
徽宗御赐白茶为天下第一茶。
十、腊八的来历或传说与故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十二月初八日,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的蜡(音读 Zha )祭。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郊特牲》之中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内,后来发展成以祭祀祖宗为主,称为腊祭。《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向文明进展的变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见《郊特牲》)的记载。流传下来,腊月初八日便成为民间的风俗节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应是反映了民间承传的大蜡传统的日期。
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来。清扫佛殿,擦洗贡器,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米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除了用来供佛及僧众自食外,主要施舍穷人。今天,虽已不再施舍,大铜锅也停歇不用了,腊八粥用料,也远比历史上精细丰富,但各寺庙仍然习惯多熬粥。仿效传说中牧女献乳糜的情节,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同时要举行诵经活动,八音鼓乐,香烟、蜡光,很是庄严隆重。